在抗疫中,總有一抹亮眼的“紅”——一批又一批黨員沖鋒在前,用行動力構筑“銅墻鐵壁”,守護人民安康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,有拼搏的醫護人員,更有同樣堅守一線的“隱形戰士”,放射科工作人員是影像排查新冠患者的排頭兵,是抗疫一線醫生的“眼睛”,共產黨員殷詠梅就是其中的一員。
她夫妻兩人均是五院醫務人員,先生王俊是醫院“雙百”拔尖人次,被醫院選送外派德國進行深造長達3年。
她是一雙女兒的母親,大女兒8歲,正在上小學,每天需要接送。小女兒4歲,更是需要人照顧。
疫情來臨,作為一名醫務人員,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殷詠梅選擇的是進入一線。她說:“有一份熱,發一份光,我不僅是一個媽媽,更是一名醫務工作者,一名共產黨員,哪里有疫情,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擔當?!?/p>
一線工作人員需要閉環管理,近一個月不能回家。為人父母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女兒,她默默請人幫忙接送大女兒上學,交代好婆婆注意事項,放下對女兒的不舍,沖上了一線。
放射科一線人員一個班是14天,主要工作是在方艙CT給板房和發熱門診的病人,還有帶星,黃碼,管控區域等一切不能到其他醫院就診的患者做CT。在這個特殊的崗位,她不僅僅是放射科醫生,還是院感消毒員、垃圾收集員,甚至心理疏導員。
有一次,管控小區送來一位70多歲的老年患者,因為患有肺氣腫無法平躺,老年人情緒很激動,也不太愿意配合檢查。殷詠梅和當班醫生護士一起,先是做了很多思想工作,開導老人,然后墊高頭部,不厭其煩地幫助老人擺正體位。然而體位仍然不能完全滿足機器自動識別要求,她就進去手動操作,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溝通,老人終于配合完成操作。
就這樣,每個班次結束后,殷詠梅要嚴格按照院感防控要求認真做好終末消毒,拖地、擦拭機器、處置垃圾、紫外線消毒,不放過每一個死角,不遺漏每一個細節,直到將接力棒安全地交給下一班的同事。
在幾平米見方的CT室內,殷詠梅瘦小的身影迸發出大大的能量,她用實際行動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甘于奉獻、勇于擔當的醫者仁愛精神。